父亲节,朋友圈最流行的一张配图是这样的。
人到中年,一般是不会为情怀消费的,有钱人除外。市场力捧流量小鲜肉,那不是偶然的,中年人一点都不喜欢这些人,中年人最有财务实力,但除了刚需,真的一点没有消费能力,有毛用?
我一个同事,资深德甲球迷,沃尔夫斯堡夺冠那年,他跑来问我,“不会是假新闻吧,沃尔夫斯堡也能夺冠?”人家沃尔夫斯堡领先了整整一年好不好。当时他仅仅30出头,所有的改变,仅仅因为他有了孩子。
他说,孩子太小,等孩子上了幼儿园,一切就会好起来的,时间会有的,精力也会有的。
又过了几年,因为这位同事还是资深影迷,我就和他聊电影,这些年流行的漫威电影,他真的是一无所知。他嘴里说的,还是什么肖申克的救赎,七宗罪,这个杀手不太冷,与狼共舞,他以前每隔一段时间,就要去重温一遍与狼共舞,后来连与狼共舞都不看了。
问题在于,几年时间过去了,他孩子早就进了幼儿园,他为什么还这样?
于是,我就得出来一个非常粗浅可能也非常幼稚的总结:日理万机的中年人是可悲的。中年人一个重要成功标准,就是看他是否还能钟情于年轻时的爱好,这取决于他的时间精力,但更取决于他的情怀。
我在微信里建了一个聊球群,成员来自天南海北。群里的人90后特别多,85后也不少,但85后这帮人老喜欢倚老卖老,并时常感慨自己老了,每次看到85后感慨自己老了,我心里总有一万个草泥马在奔腾。
我很惊讶这些年轻人的足球知识储备,他们居然连贾秀全、范志毅都人都如数家珍。我本来以为他们会喜欢抖音里的歌,比如“你莫走”,“人的一生啊,就很多坎坷”,没想到他们更喜欢经典老歌。当然,我更敬重的是70后60后这些中年球迷,每天在群里发言上百句,真的非常难得,毕竟除了工作之外,他们还得考虑孩子照顾老人。
我在微博里认识了一位影视圈的大咖,他叫俞白眉,他是资深球迷。有一次和俞白眉聊天,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在西安读大学时追国力队,他对那时候的足球了如指掌,他还讲述体坛周报每期必买,喜欢读哪位记者的文章,包括我的文章。
但我发现他很少提到近十几年的足球,我就突然意识到,俞白眉老师在影视界如日中天,但作为球迷,他基本将永远停留在怀旧阶段了。显然,这和时间精力无关,因为疫情期间,电影停摆,俞白眉理论上应该比较闲。
中年男人如此,中年女人也一样。我一个大学女同学,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出差,问她过得怎么样,她说,“什么都好,就是单位里40多岁的女人不太好相处。”转眼间,我们都40多了,有一天我突发奇想,在微信里问她,“现在你觉得20多岁的姑娘好相处不?”瞬间被她拉黑。原来,我们再也不能像20多岁时那么聊天了。
说回父亲节的话题,父亲节为什么没有消费潮?就给大家列举两个微博网友的留言。
看完后有什么感觉?是不是觉得人到中年之后,都挺会给自己找借口的。可以理解,人在成年之后,如果还没有学会自己欺骗自己,势必会积累很多心理疾病。
父亲节不消费,根子出在人性上,人对子女的爱、对子女的付出,都远高于对父母的付出。碰上儿童节、圣诞节,你对孩子可不少花钱,我承认,父母不会要求你买礼物,但你给孩子买那么东西,也未必是孩子哭着闹着问你要的。
中年人日理万机,满脑子事儿,怎么破这个死局?我有个建议,就是尽可能地找回自己的爱好,尽可能活的有情怀一些。虽然这无助于改善你的经济状况,却可以让心情好一些,提高你的生活质量。
我有个朋友,曾经被他媳妇埋怨,“就知道窝在家里,能不能像其他男人那样,出去逛逛街,下下馆子,打打麻将?”最初我们以为这个女人低俗,现在看来,她其实是有大智慧的。
我还有一位在市委工作的朋友,经常回忆小时候掏鸟蛋的快乐时光,还想着重温掏鸟蛋的旧梦。其实掏鸟蛋的时间,他是绝对可以挤出来的,而且抽时间掏鸟蛋,并不影响他的工作,也不影响他的收入。为什么就不去掏呢?毕竟还不到40岁。如果他活的有情怀一些,可能经常周一上班时红光满面、神采奕奕,因为周末他去掏了鸟蛋。
说这么多,还得回到足球上面来,国足02世界杯的那些人马、甲A时期的那些球员,人到中年,他们在干什么?
李铁、李霄鹏、郝伟等成为职业教练,孙继海、祁宏他们在搞青训,范志毅、马明宇在各级足协效力,彭伟国魏群姜峰他们搞起来老甲A比赛,这些人都是有情怀的。
包括那些老甲A的参赛者,都是力所能及地尽一份力,值得尊重,总比躺床上骂娘的强。我知道,不少退役球员,提到现在的中国足球,除了骂就是不屑一顾,做一个喷子很容易,就是对社会没贡献,而且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