稿件来源:王禹 中新体坛
吵完了,然后呢?
过去近十天,“中国球员跑步不如清华男生”、“中国足球不如中国教育”等几个标签,让尚处在休赛期的中国足球再次“破圈”,被迫处于聚光灯的照射之下,接受各方舆论的轮番“征讨”。
从最初美团老板王兴吐槽中国足球运动员12分钟跑不如清华大学男生,到北大学者王小东“下场”,戏谑地表示国足“就算回回拿世界杯冠军,贡献也不如北大清华”。赛场外吸引眼球的言论,让受疫情影响、略显沉寂的足坛“热闹非凡”。
有道是: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唇枪舌战的交战之中,有的人冲锋陷阵,用小小足球赚足了眼球;有的人挥斥方遒,用观点化作武器企图将对方“斩于马下”;还有人从“社会贡献”侃侃而谈,拉中国教育做挡箭牌,就连清华、北大等高校也未能幸免于难。
可当交战双方偃旗息鼓、看官散尽,这场交锋,对中国足球有何“利”可言?
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网络对线中,中国足坛也迎来了众多值得铭记的时刻:“全村的希望”武磊所效力的西班牙人惨遭降级,下赛季中国足球或许又将回到五大联赛“无球可看”的尴尬局面;
7天前,是中国女足夺得世界杯亚军21周年的纪念日。原以为世纪之交中国足球在男、女足赛场接连实现突破,将成为迈入黄金时期的起点,但后来的无奈和泪水,只能让人叹息“时光一逝永不回,往事只能回味”。
资料图: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女足合影
不妨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足球的现状。
《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》里明确指出,中国足球存在“发展理念滞后,对足球价值和发展规律认识不足”、“足球基础薄弱,人才短缺、设施不足,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足球运动需求”等问题。
14支上赛季参加职业联赛的球队在休赛期集体“死亡”,没能挺过“寒冬”。2017年中国足协报告统计数字指出,当年度活跃于各级年龄段、正式赛事、签约有职业合同或培训协议的职业、业余球员总数,为84422人。
如果说中国足球在一次次的失利中消耗着大众对球队的支持和信心,那互联网上衍生出的种种不理智、不客观的声讨和争论,恐怕更像是一把尖刀,割裂的只会是已经易碎且步履蹒跚的中国足球。
李玮锋的发言更为冷静。
球场上一向脾气火爆的李玮锋,却在这场争论中扮演起了和事佬的角色,“这是一项痛并快乐着的运动。当我们做的不好的时候,不用去辩解也不用去争吵,还是要安静下来把它变得更好,把这个行业变得更加强大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
这恐怕是针锋相对的对峙中,为数不多的一种声音。
遗憾的是,无论是拘泥于运动员的体能测试,还是将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放到对立面,过去数日,这场争论的思路越辩越偏激,言辞越吵越粗鄙。尚且不论能否分出胜负,即便谁占上风,恐怕都不会成为中国足球发展的养分。
“冲出亚洲、走向世界”越来越像是一句空话,打进世界杯一次次成为烧脑的数学题,从跃跃欲试到一声叹息。目睹着日韩球队在世界赛场、球员在五大联赛大放异彩,我们却似乎只能在自怨自艾中错过一次次发展的机遇。
2013年6月15日,国足1:5惨败泰国创下耻辱性失利。图片来源:Osports全体育图片社
即便如此,中国足球也不应是宣泄负面情绪的垃圾场,任谁都可以随意倾倒“垃圾”,而后举着“菜是原罪”的大旗扬长而去。但这样的场景在中国足球的前进道路上屡见不鲜。这一次的争吵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中国足球不应只有“假关心,真吐槽”。
7月14日,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调研中指出:青训是中国足球的基石和未来。着眼于中国足球的未来,中国足球要一手抓各级国家队建设,一手抓足球青训培养,两手都要硬,这是中国足球不能动摇的底线,必须全力以赴。
图为沙河市第二中学附属小学的小球员在训练。 李洋 摄
“行动高于一切,实干胜于空谈”。要想彻底摆脱战绩不佳的掣肘,改变外界对中国足球的刻板印象,也绝不是动几下嘴皮就可以实现。一味的争论不会诞生赢家,只能留下越来越多的质疑和问题。
新赛季中超联赛在敲定赛期后,上至足协,下至赛区、球队和球员,都进入最后的冲刺备战。数日之后,中超开赛,国足也将踏上争夺世界杯名额的征程。在不远的未来,期待球迷能再次涌进赛场,让熟悉的助威声响彻云霄。
当足球归来,请让争吵止息。